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艺术|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 正文

构建思政教育三个课程 打造立德树人工作品牌 ——兰州市教育局思想政治教育特色课程综述

2020-06-23 12:10:45 智能朗读: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强调的“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上台阶上水平,兰州市教育局提出“134”总体思路统筹推进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围绕“培养能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目标,鼓励各学校结合自己的校情和特色,“将德育有机融入到教育教学、学校文化、实践活动、社会生活之中”,积极探索“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层级化思政课课程体系,构建了一批全面覆盖、类型丰富、相互补充的特色课程,有效开展“三全育人”工作,充分发挥了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立足学科课程 追求教学实效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它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平台和载体,更是价值引领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的厚植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形成、价值理念的确立和道德观念的传承。课堂教学历来是实现《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学科由书本理论到实践落地最重要的环节。要用好课堂的主渠道,从教学内容到形式、方法的优化改进,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中小学的思政课教材陆续采用部编教材,教材立意、内容编写、结构形式、栏目设置、设计思路、呈现方式和意图等方面与以往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创新,同时也给教师惯性教学思想与模式带来诸多挑战。初中部编教材设置6个栏目搭建“脚手架”,形态上不阐释理论,而是主动贴近学生生活、爱好,在探究、体验、反思与分享中展开思维和情感的深温过程,涵养学生品格,使其形成正确价值观。在我看来,学科课程追求的是运用学生现有经验来解决他们即将或正在面临的问题,通过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层递性问题进行辨识、分析、反思,找出正确的行动策略继而导向实践,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和道德判断。在这场生命的旅行中,师生通过经验的碰撞与分享,共同修正彼此的精神与行为。记得有人说过“来源于生活,所以有味;高于生活,所以有道;回归生活,所以有用。”德育的境界要求润物细无声、教育贵无痕。贴近生活而又引领生活,在能力立意的基础上,通过生活化情境创设完成相应的学科任务,使得学生与教材对话、与教师对话、进而与自己对话,探索行动策略,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实现教学知识能力化的目的,发挥学科育人的积极作用。

  为推进思政课程“八个统一”内涵式发展,提高课堂实效,兰州市各校以创建课堂教学模式为抓手,积极推进《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将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一并纳入到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总体思路和框架之下,通过“入模—固模—出模”不同阶段的优质课大比武活动,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小学思品金城名师白燎原老师团队,针对当下小学思品课堂教学有效性,以怀特海经典理论为基础,提出原生态本土化小学品德课堂模型-“‘3s’'(生命、生活、生长)教学模型”,探索《道德与法治》有效性课堂的建构。兰州市第二中学以学定教,学教互动,问题引导,自主探究,初步形成“创设问题情境—呈现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教师归纳点评”的模式,建立起了“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开展政治课的教学实践活动。兰州市三十三中采用双向互动教学、对话式教学、活动式教学等方法,形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与史实相结合、理论与社会热点相结合的“三个结合”育人模式。

  兰州市六十三中创新授课方式,课前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时政热点议题,课前8分钟内让学生们分享、交流、讨论围绕此议题而查阅得资料、预习的课本知识,教师依据学生讨论情况帮助学生理顺知识体系、框架、对学生讨论中未涉及到,知识点理解、价值观认知不到位的地方重点分析讲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了逐步探索新高考背景下选课走班教学模式,教研室主任方岩说:“学校试点工作从政治课开始,作为一名政治课教师,既有挑战压力又有机遇激励。以学生为主的师生互选,让我们意识到提升自身专业发展的紧迫性,了解学情的必要性,转变教学理念的重要性。”2018年3月学校制定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选课走班方案,对高一高二采用不同方式。高一采用分类走班,教研组5位教师简介个人教学特色、课程延展内容,学生由此自由选择教师。同时对高一年级行政班级重新组合三个政治选课班级,教务处制定选课须知和每班每位老师最多备选学生数额,三个班级同时授课。高二年级为了提升选课走班课堂效果,有针对性的教学,采用分层走班。将行政班三个一组,同一组分为A、B、C三个层次,不同层次学生授课内容适当调整,A班注重基础知识深化,时政热点拓展;B班注重基础知识延伸,学科能力培养;C班注重夯实基础知识,应试技巧训练。

  研发校本课程 促进全面发展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质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和提升自我的大平台,是学校“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更是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有力抓手。校本化、个性化课程研发与实施,能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兰州市第七中学推出了灵魂课程《四生教育》。 “四生”教育立足学生成长需要,针对学生的“生理、生命、生存、生活”四方面开展教育,以“四生”教育培育学生“六观”,即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生存观、生命观,并以“四生”教育转变了教师的“三观”,即: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把“四生”教育理念引向课堂教学改革,有力促进了学校思想类和拓展类课程的开设及“四生教育”活动的大力开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四生教育”重点解决现在的独生子女由于家庭娇生惯养、溺爱,导致生活、生存能力低下;不同程度表现出的情绪障碍和行为失控问题;难以应对逆境,受挫后不知所措,甚至做出以生命为代价的极端举动。尝试扭转当前教育领域 “重教书轻育人”倾向,应试教育思想、功利主义盛行等问题。通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兰州七中的四生教育已经形成体系,构建了学校特色德育课程,出版了《四生教育》教材,“四生教育”德育课程也已被兰州市教育局选为兰州市精品校本课程,2018年荣获“甘肃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及家长的高度认可。

  而兰州市城关区白银路小学则根据学校特色社团活动,充分挖掘社团活动的思想教育功能,推出了特色课程超市。学校设计了15门特色课程超市,每学年面向全校学生和家长举办一次推介会,介绍课程特点、辅导老师、招生方式以及课程学习预设的阶段目标。街舞、乒乓球、电子琴、拉丁舞、书法、生活体验、童声合唱等一个个特色社团和葫芦丝、巧手百变、创意乒乓等一个个特色项目班,纵横立体的招生方式和灵活的开课时间,满足了孩子多元的兴趣需求。这一举措,架起了课程与家长、学生之间的桥梁。孩子的兴趣在哪里,哪些课程更适应孩子的年龄,在这个“超市”中都找到了答案。

  兰州市城关区一只船小学则传承孔子的教育理念,以“荡起生命双桨,开启共进之船”为文化指引,涵盖了国学修养、道德教育、特色活动、主题教育、科技创新、阳光体育等各方面内容,精心构建“六艺”校本课程内容,即:弘道、习典、养艺、学术、善器、砺身,并以此规划了“六艺”校本课程 ,开设“校本必修课程”。具体为:弘道—弘道养正(学校德育);习典—《习典修己》(国学经典);养艺—《葫芦雕刻》(地方文化)。同时还开设“校本选修课程”,围绕“六艺”的学术、善器、砺身,开展了艺术类选修课程,科技类选修课程及体育类全校健身选修课程。“六艺”德育校本课程充分体现了时代要求,引导学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涵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为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校园、进课堂、植意识,兰州市华侨实验学校独具特色,设计开发了“华彩+课程”。学校“自律、笃礼、乐学、博趣”的校训延伸为四项德育工程。“自律工程”,旨在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安全自护;能够自觉守纪、自觉学习、自觉锻炼、自觉劳动;在自觉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自律中形成优良的品格。“笃礼工程”,旨在传承中华民族忠守礼仪的传统美德,倡导感恩、友善、宽容、谦让,引导学生为人处事有情有义,接人待物有礼有节,达到与自我平和沟通,与他人友善和睦,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乐学工程”,旨在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博趣工程”,旨在实现“人人有爱好、个个有特长”的教育目标,重在博养情趣,提高综合素养,为学生多彩人生奠基。

  开展实践课程 实现学以致用

  教育不能只是一味地灌输,要超越学校课堂和书本的局限,让实践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在实践中得到锻造和升华。兰州市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各校不断探索实践育人课程,鼓励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思考探究社会,促进学生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深度融合,实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兰州市通渭路小学则通过综合实践等活动,推出博雅特色课程,学校开设了《博雅礼仪》《知学明礼》《红领巾》独特的校本课程,有“思”又有“行”,旨在对学生内在的文化底蕴和外在的行为举止进行全面打造,通过这些课程内涵培养出现代的“雅士”。同时,该校还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清明祭英烈、学习和争做美德少年、童心向党、向国旗敬礼等主题实践活动和“升旗礼”、“行为规范周”等礼仪礼节养成实践教育,强化未成年人文明礼仪素养。特别是“好习惯银行”活动,引导学生把自己在学校、家庭、社区的优秀道德行为兑换成一定的金拇指,存入“好习惯银行”,达到一定分数还会获得奖励。这种将无形的道德资本变成有形的道德资产的教育方式,激发了学生更大的热情。“积累道德资本,成为精神富翁,促进全面发展”,在学校已不仅仅是口号,更是每个学生实实在在的目标。

  近年来,兰州市各校围绕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等途径,从新时代中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并举,将学校德育与法治教育有机结合,积极推进学校法治教育。

  兰州市第三十四中学将学校德育与法治教育有机结合,积极推进学校法治教育:开设了法治教育特色校本课程,开展了一系列有热度有温度的法治教育实践体验,推出“模拟法庭”,全面提高学生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培养具有法治精神、法治信仰的理性公民,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学生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学校整合资源,将法治教育和节日、纪念日相结合,编写了校本教材《我们的节日—与法同行》。通过法律渊源、举案说法、法治实践活动等普及法律常识,传播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组建了法治教育工作室和学生“法禾”俱乐部,吸纳学生广泛参与,制定俱乐部章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参与街道社区普法宣传和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机构体验性学习参观活动,提高学生社会参与能力,增强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治观念。“法禾”俱乐部不定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所有司法角色全部由学生着制服担任,严格按照标准庭审流程进行模拟审判,庭审过程融知识性、教育性、警示性为一体,让所有在场的旁听人员零距离接触、感受法律威严。

  兰州市第六十一、六十三、五十九中学领导力开发以社团活动为主阵地,鼓励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中学生领导力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为主旨,教会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形成项目报告,最终在优秀项目中选取对社会生活有现实指导意义,对社会有研究价值的项目参加领导力大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学校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园积极实践探索,引导学生用眼睛发现问题,用头脑思考问题,用行动解决问题,力争用中学生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发展进步做出贡献。近年来,三所学校依次引进中学生领导力项目实践课程,先后有《探寻梦之缘—重建兰州市第六十三中校史馆》《走进经济生活—校园爱心义卖活动》《改进公共政策:改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邻里噪音何时休”—关注邻里噪音问题》《“不做漏网之鱼”—防止中学生网络游戏沉迷》《“我们的十八岁”成人礼》《“心之所向春暖花开”—中学生心理压力问题》《“白驹过隙,不负韶光”—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项目在全国中学生领导力比赛上获奖。学生们立足校园,服务老师同学,面向社会,走进社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极大的锻炼了学生们的动手动脑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也更加深化了学生们的服务务意识、奉献精神,强化了责任与担当。

  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和很多学校的短板,针对这一问题,兰炼二小特别开发出了劳动实践课程。学校根据“寓乐于教”的办学思想,通过开展各项德育实践活动,把思政课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通过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落实好“弘扬劳动美德,传承奉献精神”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爱心农田颇具代表性,开种仪式每学期隆重举行,邀请种植专家进行种植知识的讲解。爱心农田实行班级承包制,各班定期进行除草、施肥、浇水等,收获时节进行展示和分享。校园里种植农作物,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劳动技能,还拓宽了孩子的知识面。从书本上孩子会看到农作物的样子,但难以见识农作物的实际生长过程,通过爱心农田劳动教育,从农作物播种到发芽,从一天天长高、开花、结果,到除草、捉虫、浇水……每一个过程同学都能见证参与。既是融入自然的过程,也是课堂与生活完美相结合的教育。

  在培养小学生的劳动观念、发展劳动技能方面,学校特设缝纫教室。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在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制作有特色的拼布制品,以小手包等作品为主,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知识,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设计尝试,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也了解和传承了传统技艺。劳动技能教育不仅有助于孩子掌握生存技能,还能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排解压力、培养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在劳动中促进合作交往,对学生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成为培养孩子创新素养的新天地。

  “呀,真香”“我捏的圆不圆”……学校食堂传来烹饪班孩子们的笑声。在家庭的日常生活里,小学生进厨房亲自动手的机会不多,家长们或者出于安全或者处于保护,觉得没有必要。负责人芦光慧老师骄傲地说:“孩子们的兴趣特别高!他们认真观、听老师的示范与讲解,严格按照老师要求动手操作,都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凉菜或面食的制作,完成的作品很不一般哦。把自己制作的食品带回家和父母一起品尝,增加了生活情趣和学习兴趣。假期,父母不在家的时候,他们都可以自己为自己制作一些食物了。”

  社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升社会教育效果,与学校教育更好地协调,发挥教育合力,兰州市城关区教育局着力打造社会课堂。自2010年以来,在全国率先尝试建设“社区学校少年宫”,又称“四点半工程”“四点半小课堂”,探索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全国领先水平的学生综合实践平台,为小学生免费提供放学后一小时和周末兴趣培养、技能提升等服务,有效改变了放学后家长失管、学生失教的问题,该工程有序开展,为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提供了借鉴。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兰州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引领力;通过拓展实践平台、创新实践形式、完善实践机制,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培育家国情怀,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引领力。”让课堂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相结合,让学习历史与了解现实相结合。实现“用底蕴深厚的文化活动去讲,用深耕现实的社会实践去讲,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伴而行,真正做到以德育人、以文化人,让受众于育德中育心、受助中受教、践行中铸魂。”

  (本文已发表于《甘肃教育》2020.05期;作者: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刘永兰)

来源: 甘肃教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