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艺术|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公益 正文

献给生命的礼物 ——我省登记无偿捐献遗体器官增长90倍的背后

2019-05-07 00:00:00 智能朗读: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刘晓芳

    “2019年1月1日至3月24日,我省登记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志愿者达到1658人,与2015年同期的18人相比,五年来增长9211%”。前不久,本报刊发了这条消息。乍一看,百分比数据很惊人,然而这只是相对于基数而言。无疑,这是一条跋涉之旅。

    在中国,每年有30万人在生死边缘排队等候器官移植,只有不到1万人能通过器官移植获得新生。器官捐献是一项自愿的、无偿的、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作为一位有爱心的公民,将自己最后的、有价值的东西回报社会,亦是对生命最大的慰藉。

    近年来,大众常见有关器官遗体捐献的报道。笔到之处,泪眼婆娑。人们为捐献者的逝去深感惋惜,亦对家属的大义之举肃然起敬。在已经完成捐献的志愿者中,有一些是生前曾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登记过,身后如愿以偿的。据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数据查询系统统计,截至3月31日,甘肃省登记器官捐献志愿者4787人,登记遗体志愿者648人;完成器官捐献33人,共捐献大器官86个,角膜捐献21对;完成遗体捐献53人。数据还在不断更新中。

    志愿者登记增长率:多方力量来“贡献”

    器官捐献是指当一个人被诊断为脑死亡,只能依靠呼吸机和药物维持生命体征时,基于个人生前的意愿及家属的同意,以无偿捐赠的方式,把自己的器官捐赠给濒临死亡、等待移植的病人,让他们的生命得以延续或者捐赠给医学院校用于医学教学。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捐献者的心脏不再跳动,也没有了自主呼吸。

    “促使登记无偿捐献的志愿者快速增长态势的因素有很多。一方面是这些年社会大众对器官遗体捐献的认识有了提高,通过媒体、各级红十字会、志愿者等各方的宣传动员,人们逐渐认可了这项公益事业以及重要意义。其实,我们的社会从来都不缺乏有爱心的好人,他们获得了知识便迅速加入到这支队伍里。此外,医院也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他们出人出力出思想,不仅在经费上给予支持,还积极举办活动,让这项事业独具仪式感。”甘肃省红十字会秘书长袁博如是说。

    器官(组织)捐献,最多可为九人带去希望。在公民去世后,心脏、肝脏、肾脏、肺脏、胰腺、小肠等器官均可捐献,加上两个角膜组织,最多可以挽救七人的生命,给两人带来光明。

    履行法定程序后,逝者捐献的器官(组织),将在短时间内分配、移植给合适的病人。通常一个逝者捐献了器官后,会上传到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COTRS),按照就近、病情轻重、等待时间长短等原则,在具有相应移植资质的医院进行分配。接下来,就是移植器官。譬如,从肝脏取下的那一刻算起,要在12小时内安装到受益者身上,越短越好;离开人体,肾脏只能存放24小时。显然,器官移植必须具备高超的医学技术和完备的物质条件。

    协调员:衔接死亡与重生

    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是遗体和器官捐献工作中一群特殊的勇士,他们担负着衔接死亡与重生的任务。“我省目前有52名协调员,有专职和兼职之分,主要任务是发现潜在的捐献者。他们辗转于服务区域的二级以上医院,深入各个医院ICU(重症监护室),与潜在捐献者的家属交流。”袁博介绍说。

    2017年8月,兰大二院成立人体器官获取组织(OPO)办公室。目前,在全省范围内,兰大二院的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工作做得最好。因此,该院实现器官捐献亦最多。

    徐金龙是个“85”后,他是兰大二院的一位专职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

    在医院的所有协调员中,只有他和另外一位同事是专职的。

    徐金龙常常会在ICU病人的家属身边等待很久,他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开口:“你愿意让他(病人)捐献器官吗?”面对悲痛的家属,最难的正是如何开这个口。

    被拒绝是家常便饭。“要献你献!”“走开!”“你是黑市的吧!”开始时,对于徐金龙的“提议”,有的家属甚至会报以两声咆哮。从最初“入行”,徐金龙已度过了四个寒暑,他感觉现在的协调工作比以前好开展了。“刚开始,几乎没人接我的话茬儿,现在十几个案例中,大概会有两三例表示可以考虑。”

    2016年的一天,两岁的亮亮(化名)遭遇车祸,病情急剧恶化,亮亮父母几近崩溃。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情绪逐渐平稳。徐金龙对夫妇俩说:“孩子是你们的心头肉,如果能用另一种方式让他活着,不是更好吗?”两人红肿着双眼商量许久后,点了点头。

    不久,亮亮平静离世,他的肾脏为54岁的张老师(化名)带去了生的希望。

    徐金龙比谁都清楚“等待新生”的队伍有多长。从2003年到现在,在兰大二院登记等待肾脏移植的有530人,等待肝脏移植的有110人。对于那些列在漫长等待名单上的人而言,时间少得可怜。在与死神的赛跑中,徐金龙能做的只有争分夺秒。

    志愿者故事:生命的惊喜与感动

    与家属沟通的工作让徐金龙对生命满怀敬畏,也让他见证了生命的惊喜与感动,更激励着他在27岁那年成了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

    据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数据查询系统统计,截至3月31日,甘肃省登记器官捐献志愿者4787人,登记遗体志愿者648人;完成器官捐献33人,共捐献大器官86个,角膜捐献21对;完成遗体捐献53人。

    “如果有一天我生病需要做手术,我可不要在医学院里连遗体解剖都没有做过的医生在我身上动刀子。”白怡宁笑意融融,诉说着自己登记捐献遗体器官,志愿为医学事业做贡献的初衷。

    白怡宁是西北师大美术系的大二学生。去年11月,她登记成为捐献遗体器官的志愿者,不满19岁的她是我省年龄最小的登记者。

    白怡宁来自山西太原,目前是甘肃无偿捐献遗体器官志愿服务队的一名志愿者,课余时间,她与伙伴们开展遗体器官、造血干细胞无偿捐献的宣传动员工作。她告诉记者,生命太短暂、脆弱,要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小白的父母很开朗,对于女儿登记成为捐献遗体器官志愿者,他们表示“那时候我们都已不在了,你就随意吧”。

    周玮今年45岁,是国网甘肃电科院的员工,他也是甘肃无偿捐献遗体器官志愿服务队的一名志愿者。“我是去年10月,自己生日那天登记的,我觉得这样比较有仪式感。也算是给自己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

    记得是1999年,周玮父亲朋友的孩子,那个十几岁的少年因病器官衰竭最终不治。“如果当时有合适的器官就好了……”周玮坦言,就是从那时起坚定了做一名志愿者的决心。

    登记遗体器官捐献:男性占九成以上

    目前,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以身份证号码开头两位数为准,统计登记者源自哪个省份。也就是说,上述登记志愿者均是“62”打头的甘肃籍人士,其中男性为92.48%,女性为7.52%;据不完全统计,他们中有70.48%来自机关事业单位,学生占到6.24%。

    甘肃省红十字会健康促进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说,以前,公民进行遗体器官捐献,需要每位志愿者亲自来到各自所在地的红十字会进行现场登记。现在,只需要随意登录两个平台并按照要求操作即可实现捐献登记。一个平台是电脑(PC)端,另一个是微信公众号“中国人体器官捐献”。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大众可能对遗体器官捐献有一些误会,认为只要登记了就必须捐献。“这的确是个天大的‘误会’。公民从登记到实现捐献要经历很长的过程。参与登记只是表明了自己加入志愿者团队的意愿,表示愿意在自己身后由直系亲属或配偶帮助实现愿望。真正实现捐献需要直系亲属或配偶的签字确认。期间,登记者可能因为疾病或态度变化等客观、主观原因退出志愿者行列。此外,若登记者寿终正寝,他的器官将无法用于移植,那么捐献只能作罢。省内已有多位老者实现捐献遗体的夙愿。”袁博解释说。

    2016年,在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的沈家岭福寿人文园内,甘肃省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落成,这里沉睡着遗体和器官捐献者。目前,甘肃省已完成遗体捐献53例,另有35例器官加角膜捐献。园内纪念碑上镌刻着每位捐献者的姓名。纪念园给予遗体和器官捐献者的家人、志愿者以及社会各界提供了一个瞻仰、缅怀、追思的公祭场所。

来源: 兰州新闻网 兰州日报

关闭